您的位置: 主页 > 资讯 >

肢体重建40年——《下肢畸形外科》英文版前言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22-02-21 14:15  |  浏览量:

编者按

2020年,秦泗河团队编著的下肢畸形外科《Lower Limb Deformities:Deformity Correction and Function Reconstruction》,2020年由斯普林格公司(Springer)出版,全球发行,本书在西方医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截至2021年12月斯普林格公司(Springer)发来的统计数字,仅电子版图书的下载购买量就超过7500次,纸质版书籍尚未统计发布。2022开年,将秦泗河在该书写的前言中文发布,作为新年秦泗河大夫赠给医学界的医学人文作品,秦泗河大夫为了病人的奋斗精神与颇为传奇的经历,能给医学界尤其是青年医务工作者带来启迪。

秦泗河肢体畸形残疾功能重建40年

英文版《Lower Limb Deformities》前言

这是一部跨越40年时空包含许多传奇故事、治疗肢体畸形残疾的矫形外科著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故事起源于一位基层医生的禹禹独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累了3万多个病例,创造了不同于西方思维与路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宜诊疗模式与人文-技术双轨路线,也在于他的技术飞跃、学术升华源自中国智慧的醇厚滋养,以及俄罗斯边疆区同样是基层医生伊利扎洛夫(Ilizarov)的创新思维。如今,这个团队已经走出孤寂与荒漠,步入绿洲期,受到学术共同体的高度关注与肯定,但是,赞许并没有让他们停歇,探索将永无穷期,因为,他们就是为矫形外科而生的。

一、秦泗河矫形外科的起源

40多年前的1978年,27岁的秦泗河医师,在中国山东一个叫“苗山”的乡镇小医院,先后实施了2例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手术,皆获得满意疗效,从此踏上了手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Polio sequela, PL)等肢体畸形残障的道路,40年来从未间断。

第一例手术是17岁的男性患者李秋刚,因幼年创伤后遗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实施跟腱、胫骨后肌腱延 长、三关节融合术后,全足放平行走,该患者术后30年获得复查,足的形态功能仍然很好(图1-A B),惋惜的是,李秋刚于51岁(术后33年)时因胃癌去世。

图1-AB术后30年李秋刚左足形态仍然能全足负重,B秦泗河与李秋刚在当年给与手术的苗山医院大门前合影。

第2例手术是7岁的小姑娘,1岁时罹患脊髓灰质炎致足踝外翻肌群瘫痪,形成左马蹄内翻足,术前用足背外侧负重,实施跟腱延长,胫骨后肌腱前外置代替踝背伸外翻功能,术后内翻足畸形矫正,能穿普通鞋行走(图 2 AB)。术后40年,秦泗河教授联系到了已经47岁的李永兰,行走功能依然良好。她20岁时结婚,生了儿子,现在又有了孙子了(图 3),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矫形手术后的李永兰属于美好的家庭结构——“儿孙满堂”。

图2AB术前、术后照片

图 3李永兰术后40年儿孙全家福照片

图 4,1981年秦泗河医师在莱芜县苗山医院成立矫形外科,科室医生秦泗河、孙召云、焉兆荣查房(摄于1982年)。

图5秦泗河在山东实施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照片(摄于1983年)。

秦泗河在苗山乡村医院开展矫形外科的7年期间(图 4)(图5),手术治疗2000多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下肢残障病人。显然,若不是当地政府对秦泗河创业的大力支持,在那样的小医院很难做出如此成就。

图6AB 爬行孩子,术后站立

(A)(B)

图7A-B术前持拐杖,术后直立行走男孩

(A)(B)(C)

(D)(E)

图8A~E甘肃金昌杜惠芝术前持单拐行走,术后20年与秦泗河在金昌合影,术后32年来北京与秦泗河合影。

图9 西藏高原来北京就医的残疾人及家属,在医院矫形外科病房合影。

在矫形外科工作之初,秦泗河形成了一个好习惯:设计了下肢和上肢矫形外科检查表,每个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填写,并拍照术前肢体畸形、术后随访的照片,定期整理归档,归属个人管理。这一习惯对日后矫形外科的发展至关重要。30年后,当中国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数据理念进入矫形外科,这些资料就成了“秦泗河矫形外科手术病例数据库”的基础。

二、在黑龙江省开展超量肢体残疾矫治手术

(A)(B)

(图 10A~B)众多小儿麻痹后遗症排队等候秦泗河检查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冷的地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肢体畸形残障发生率高,同时极度缺乏下肢矫形外科医生。1985年底,秦泗河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至黑龙江省,创建“黑龙江省小儿麻痹治疗中心”,几十次带领医疗队去边疆、贫穷地区为肢体残障病人义诊与手术治疗。在设备较简陋的医院,为满足大量肢体残障患者就医需求(图 10A~B),当地政府和医院尽量为他创造条件,完成快速、高质量的大批手术治疗,平均每天手术10多例,最多的一个月手术达到200多例。大量的手术实践,使秦泗河练就了快速检查、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临床智慧、超凡的手术技能。形成一套在大量病人突击手术下,合理排兵布阵、保证手术疗效、规避感染、避免术后发生并发症——多、快、好、省的下肢矫形手术流程。

在高寒地区工作的5年多时间,手术治疗10000多例脊髓灰质炎、脑性瘫痪等肢体畸形残疾,形成了“秦泗河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治疗新技术体系”,这个项目获得了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进入首都组建北京市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中心

1988年开始,国家发布实施“三项康复计划”(白内障复明、儿麻后遗症矫治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在全国范围大力组织专家实施。北京市遗留了大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人需要手术治疗,但缺乏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领队实施手术矫治。时任北京市残联、北京市卫生局领导具有开放的医学人才使用气度,聘请在儿麻后遗症外科矫治领域,临床经验丰厚的黑龙江儿麻矫治中心主任秦泗河,兼任新成立的“北京市儿麻肢残矫治中心”主任。除了继续大量手术治疗肢体残障病人之外,政府还委托秦泗河举办了多期“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培训班”。首期培训班开幕式,时任人事部副部长蒋冠庄(前排右)、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前排左)、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赵钟岳(后排左)、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刘沂教授(后排右)等出席。为中国大陆培育了一批能开展手术矫治儿麻肢残后遗症的医生(图11A B)。

图11A聘任秦泗河为北京市儿麻矫治中心主任的文件 B 国家人事部蒋冠庄副部长(右)、卫生部医政司张自宽司长(左),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赵钟岳(后排中)等专家,出席秦泗河1990年在京主办的“儿麻后遗症矫形治疗”培训班开幕式。

四、率先赴俄罗斯学习、引进Ilizarov方法

随着秦泗河治疗下肢残障的影响扩大,许多严重的肢体畸形残缺患者找他就医,而用他的手术理念难以治疗,翻阅世界矫形外科经典著作—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aedics介绍的医疗原则、手术方法,也不能解决这些复杂问题。1988年,秦泗河了解到俄罗斯的 Ilizarov技术,1989年邀请俄罗斯Ilizarov技术专家来中国哈尔滨市讲学并手术示教。1992年7月,去俄罗斯签署矫形外科合作协议,1995年后,与北京的夏和桃医师、在英国工作的李刚博士,建立3人合作同盟,而后加入曲龙博士,推动了Ilizarov技术在中国应用、发展与本土转化(图12)。截至2018年12月,秦泗河矫形外科,用外固定(Ilizarov)技术手术治疗四肢复杂畸形8113例,救治了100多例濒危截肢的下肢畸形病人。

图12李刚、夏和桃、秦泗河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合影(摄于2006年7月)

五、创立便捷高效的下肢矫形外科适宜技术路线

秦泗河诊疗下肢畸形残疾,很少依赖昂贵设备与高精尖的技术,主要依靠温暖、细心的床边观察与询问,与患者的深度交流,系统梳理患者的疾病史,通过整体、系统的物理检查与普通理化诊断技术,形成诊断定型、分类,确定系统手术方案,并创建了以适宜技术路线及人文关怀为特色的“快乐矫形外科病房”。恰恰因为这些适宜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导入,使得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摆脱高科技诊疗的依赖,能够用较少的诊疗费用,便捷、高效的诊断和手术路径矫治了许多大医院难以治疗的骨科疑难杂症。他的团队手术中减少用C臂X线机检测频次,使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术后伤口包扎方法与换药,借鉴了中医“狗皮膏”均匀压迫与促进血液循环的原理,创伤修复加快,疗效显著。手术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率降到了最低,2000年后,秦泗河团队完成的上万例手术无1例发生骨性感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在1/1000以下。

随着秦泗河矫形外科独具特色的诊疗手段与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骨科领域的后起之秀将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朝着这一体系发力。2008年后,一些优秀的青年人才开始在秦泗河身边汇聚,形成高中层次交替互补的人才梯队,参入编著本书中的青年医生臧建成、焦绍锋、潘奇就是来自这个梯队。

六、建立中国最大的“肢体畸形残疾手术病例”数据库

秦泗河医师从1978年工作之初,就养成了收集病例资料的习惯。每做一台矫形手术,一定会亲自填写一张对应的自行设计的病例检查表,将肢体畸形患者年龄、病因、畸形类别、瘫痪残障程度、手术方法等专科信息填写入病历表中,而后拍摄术前、术后的照片,妥善保存、定期整理。截至2018年12月输入手术例数已达35075例。

40多年如一日,从黑白照片、简易的病例表格,到数码照相、专业细化的检查表,一个个手术病人,凭医生本人的工作习惯和对病例资料的自觉积累,定期总结,日后拟用5年的时间将这些病历资料全部电子化、矩阵化,形成一个技术要素与人文内涵齐备的立体数据库。这些鲜活生的病例资料也是对秦泗河矫形外科发展历程的最好诠释。(图12)

图13病例资料柜展示

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个数据库真实、全面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传统矫形外科技术,体现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Ilizarov技术中国化进程,见证了 “中国特色下肢矫形外科道路”的诞生。本书所有临床资料都是来自于秦泗河矫形手术手术病例数据库,因此,本书的编写是以事实为依据。

七、秦泗河与西方骨科学界的偶然结缘

前20年间,秦泗河潜心学习、埋头临床实践,执意探索出能为基层肢体残疾病人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终止失能,提升全人生命品质的外科医疗模式。除了文献检索与阅读,也没有与西方矫形外科学界发生专家层面的交集与交流。这一格局在20年后得到改观。

2000年秋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纽约长老会儿童医院(Director of Pediatric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of New York)矫形外科团队来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市为肢体残疾儿童实施手术,一周之内,秦泗河医师与矫形外科主任St. Giles David Roye 教授同台手术,双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图14).Roye教授对秦泗河的下肢矫形外科技术水平给予很高的评价,建议他用英文发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治疗的新方法。2006年,秦泗河编著出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专著,Roye教授为本书作序(图16 B)。

图14 A.美国David Roye教授与秦泗河同台手术。B. David Roye为秦泗河专著作序

2012年4月,秦泗河在北京召开“首届外固定与骨关节重建国际大会”时任国际Ilizarov技术应用研究学会主席,葡萄牙Nuno Craveiro Lopes教授出席会议,参观了秦泗河矫形外科并同台手术,他惊讶的发现在秦泗河的矫形外科,有许多西方世界不了解的下肢畸形残疾外科治疗奥秘,建议秦泗河将其中文著作,尽快翻译成英文出版。(图14 Nuno教授与秦泗河在大会上合影,与秦配台手术之照片,为书作序的最后一段英文句子)。

(A)(B)(C)

图15A~C Nuno教授给秦泗河颁发聘书、与秦泗河配台手术之照片。Nuno给秦泗河等编著的《肢体延长与重建》作序的最后一段英文句子,期望秦泗河尽快出版英文专著。

2012年9月,在Nuno教授推荐下,秦泗河率团去巴西萨尔瓦多参加新成立的“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ILLRS)”会议,代表中国签字成为ILLRS正式会员国。从此,秦泗河矫形外科得到世界多个国家同行的关注。

自2015年开始,印度ASAMI学会和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ov科学中心,先后派遣12位高年资医师,来北京秦泗河矫形外科进修学习。他们很希望有一部能体现秦泗河医学思想、矫形外科技术的英文教材或工具书。随后,美国Dror.Pley;意大利Maurizio A.Catagni ;英国Durai Nayagam;俄罗斯Gubin ;韩国Hae-Ryong Song ;孟加拉国M.M.Bari ;印度Hariram Jhunjhunwala 等教授,都希望秦泗河尽快出版英文版著作。正因为有这么多国际上专家、同行的鼓励、期望,推动秦泗河团队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英文版下肢畸形外科《Lower Limb Deformities》专著。

2019年8月30-9月3日,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第四届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大会,大会组委会推荐的四位大师演讲中,秦泗河被推选且安排在开幕式后第一个演讲(另外三位:意大利Manurizio A.Catagni;美国Dror paley;Herzenberg)。

八、学科、学术发展—因缘际会的时空节点

1978年,秦泗河手术治愈了第一例足踝畸形病人。

20年之后的1998年,秦泗河编著人民卫生出版了中文版《下肢畸形外科》(图16)。2006年始,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先后出版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科治疗》、《小儿矫形外科》、《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外固定与足踝重建》、《骨折穿针外固定》、《外固定与上肢重建》、《Ilizarov技术骨科应用进展》、《肢体延长与重建》等9部著作。

图16 秦泗河主编《下肢畸形外科》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又过了20年的2018年,在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40周年之际,第10部著作——英文版《Lower Limb Deformities:Deformity Correction and Function Reconstruction》编写完成,由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商出版(图17)。真乃时空巧合,因缘际会。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40年,35000多例四肢矫形手术的经验、教训总结,成就此书。其中的奥妙、量变与质变规律,只有深读此书的医生,才能领悟。“下肢形态与功能重建”,编写者是秦泗河及其弟子,所用临床资料、数据来自手术病例数据库。

图17秦泗河团队编著英文版《Lower Limb Deformities》专著,由斯普林格(Springer)2020年出版,本书在西方医学界产生较大反响。

秦泗河还出版了《秦泗河诗词集》《医生、医术与人文》《医生的境界》《外科医生眼中的世界》人文艺术书籍(图18A B C D)。其医德、医术与心路成长、临床思维、从医感悟、矫形手术的艺术风格一定程度在“幕后”人文、诗词的书籍中吐露。

图18-A医生的境界。B医生、医术与人文,C 秦泗河诗词集,D外科医生眼中的世界-秦泗河编辑的散文集。

2018年,秦泗河的母校潍坊医学院建成首座“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将中国肢体畸形残障病因、病种分类特点,以数据、图片、表格、视频形式永远固化在大学校园里(图19)。

图19 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

九、感谢时代的赠与——厚积薄发

《下肢畸形外科》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独有的视点,引领读者思考如何审视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医生智慧,如何完成Ilizarov技术的中国本土转化,推动矫形外科登上自然哲学的殿堂。

面对读者来说,本书所展示的内容与体系,具有鲜明的类型意义,有一个中国医学团队,立足于中国大地,探求中国国情,拜病人为师,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哲学、艺术智慧,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与学术成果,不断的探究中国的残障疾病谱,失能、失序格局,在矫形外科学上将时空、进化、发育、场景、系统调控等自然哲学概念,引入临床思维与治疗过程。提出“骨科自然重建理念”、28字方针、“进化骨科”、“医患同位”、“应力控制”、“再生修复”、“肢体信息解读”等新学科“术语”。总结成1走、2线、3平衡下肢矫形外科治疗原则,建立了“中国特色肢体重建外科”概念、理论、方法、行业文化与话语体系,用中国方式有效解决了诸多骨科疑难疾病、肢体畸形残缺,并经过了大量临床治疗实践验证。

秦泗河医生一贯的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一切从病人需求的实际出发。成为世界上手术治疗下肢畸形残疾最多的医生,也是应用外固定(Ilizarov)技术治疗罕见骨病、重度四肢畸形残缺最多的医生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着上万个肢体残障病人的人生命运,同时改变着秦泗河身边许多人的发展与人生轨迹,更改变着秦泗河医生自己。有什么样的病人就造就什么样的医生,国情造就了秦氏矫形外科最为突出的优势学科——神经源性四肢畸形残缺的外科医疗康复模式 —下肢动力平衡与功能重建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突出的优势是:多、快、好、省,学科不断发展的灵魂在于“疗效”。。

没有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就不会有秦泗河的矫形外科,也不会出现“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全新整合外科。2020年初,中国及世界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举国为之战斗,数以千计的人牺牲或病故,中华民族在这场疫情中经受了浴火重生的考验,体现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亿万人民凝聚力的优势,短期内取得疫情防控的决定性胜利。本书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曾经支持、关爱秦泗河矫形外科的无数人们,献给40余年来,用期望 、鲜血、痛苦和感恩的心,推动这个学科及其医生不断成长的病人和家属。

来源:秦泗河矫形医学研究院

作者:秦泗河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