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畸形患者的一缕福音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18-08-09 14:12 | 浏览量:
走进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骨科主任、院长助理陈建文的办公室,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简洁”而打动,桌子上除了摆放着的几个获奖奖牌以及门后面的一柜子书以外,就只剩下电脑、记事本、水杯这种标配了,与大多数办公室不同的是,这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被一排柜子在靠窗三分之一的位置隔开,里面是一张比一般单人床还要小一点的床。“有时候工作得晚了,就不回家了,在这睡一宿。”陈建文笑笑,不好意思地说。
医术精湛破格提升
将时光追溯到1988年,彼时的陈建文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工作。相对于医院的其他科室来说,骨科的工作总是繁重而劳碌的,然而,陈建文却从未因此而有任何怨言,什么活都抢着干,这让这位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股子闯劲儿,让陈建文遇到了一个挑战与机会并存的事件。“那是1992年,我当时正在正常巡视病房,突然护士说有一起重大车祸的患者马上被送过来,大腿已经被切断,情况十分紧急。”说起那起事故,陈建文依然会紧张,“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断掉的4根血管重新接起来,但其实这考验的是医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全面把控。”对于一名年轻的医生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也正是因为成功接受住挑战,陈建文被破格提升为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初到北京从头做起
2002年,陈建文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医院,任矫形外科副主任,然而,在这里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研究的项目,这可急坏了陈建文。“我是一名骨科医生,我怎么能不做手术,而只是做研究呢?”恰巧医院没有骨科,陈建文便开始琢磨着何不建立一个骨科。
“管庄医院在一个城中村里,而且又没有骨科,从一个三级甲等医院来到这里,我当时的心里落差还是比较大。可我转念一想,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没有环境也要自己创造环境。”即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事,陈建文还是一脸兴奋。通过积极的社区义诊以及过硬的医术,渐渐地,来找陈大夫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腰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置换……不到半年,陈建文在管庄一带就已经小有名气。
寻找病患救死扶伤
渐渐地陈建文坚定了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想法,因此,在2010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在开发区建成后,他便来到这里。“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医院没什么事,我就趁这个时间自费到美国学习外固定及肢体畸形矫正技术,那次的学习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从那回来后,我就编著了《泰勒空间骨外固定支架》一书,那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有关数字化骨外固定支架及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专著。”
陈建文从此开始了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执着研究,将这一最先进的骨科技术带入了中国。由此也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开发了计算机辅助的空间外固定器械(矫形及骨折复位机器人),一举使得我国的矫形外科及外固定技术步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从2012年至今利用该项技术共治疗了严重复杂的肢体及足踝畸形患者将近300余例。很多手术均为国内首创。
除此之外,陈建文还积极承担了民政部的医疗扶贫助残项目,即“福康工程”手术矫治项目,深入到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贵州等偏远山区普查患有骨骼病的青少年,并把他们接回北京治疗。通过先进精湛的技术救治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个孩子的一生,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作为一名医生,陈建文不仅仅只为了看病做手术,他更为那些患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带去了一缕福音。
医术精湛破格提升
将时光追溯到1988年,彼时的陈建文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工作。相对于医院的其他科室来说,骨科的工作总是繁重而劳碌的,然而,陈建文却从未因此而有任何怨言,什么活都抢着干,这让这位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股子闯劲儿,让陈建文遇到了一个挑战与机会并存的事件。“那是1992年,我当时正在正常巡视病房,突然护士说有一起重大车祸的患者马上被送过来,大腿已经被切断,情况十分紧急。”说起那起事故,陈建文依然会紧张,“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断掉的4根血管重新接起来,但其实这考验的是医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全面把控。”对于一名年轻的医生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也正是因为成功接受住挑战,陈建文被破格提升为医院最年轻的主治医师。
初到北京从头做起
2002年,陈建文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医院,任矫形外科副主任,然而,在这里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研究的项目,这可急坏了陈建文。“我是一名骨科医生,我怎么能不做手术,而只是做研究呢?”恰巧医院没有骨科,陈建文便开始琢磨着何不建立一个骨科。
“管庄医院在一个城中村里,而且又没有骨科,从一个三级甲等医院来到这里,我当时的心里落差还是比较大。可我转念一想,事业都是干出来的,没有环境也要自己创造环境。”即便是十几年后的今天,说起当时的事,陈建文还是一脸兴奋。通过积极的社区义诊以及过硬的医术,渐渐地,来找陈大夫看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腰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置换……不到半年,陈建文在管庄一带就已经小有名气。
寻找病患救死扶伤
渐渐地陈建文坚定了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想法,因此,在2010年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在开发区建成后,他便来到这里。“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医院没什么事,我就趁这个时间自费到美国学习外固定及肢体畸形矫正技术,那次的学习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从那回来后,我就编著了《泰勒空间骨外固定支架》一书,那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有关数字化骨外固定支架及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专著。”
陈建文从此开始了数字化肢体畸形矫正的执着研究,将这一最先进的骨科技术带入了中国。由此也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开发了计算机辅助的空间外固定器械(矫形及骨折复位机器人),一举使得我国的矫形外科及外固定技术步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从2012年至今利用该项技术共治疗了严重复杂的肢体及足踝畸形患者将近300余例。很多手术均为国内首创。
除此之外,陈建文还积极承担了民政部的医疗扶贫助残项目,即“福康工程”手术矫治项目,深入到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贵州等偏远山区普查患有骨骼病的青少年,并把他们接回北京治疗。通过先进精湛的技术救治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个孩子的一生,减轻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作为一名医生,陈建文不仅仅只为了看病做手术,他更为那些患有骨骼疾病的患者带去了一缕福音。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