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学术园地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的规范化外科治疗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22-03-22 08:53  |  浏览量:

背景

此概念由Hotchkiss于1996年提出:

Josefsson(1989):随访肘关节脱位及移位桡骨头骨折, 23例

 

  •  

    再脱位4例,均未处理合并的冠突骨折3/4例切除了桡骨头骨折块

     

  •  

    19例桡骨头骨折中,12例产生肘关节骨关节炎(均未处理移位的冠突和桡骨头骨折)

     


 

—— 推荐桡骨头假体置换

Broberg 和Morrey(1987):

 

  •  

    24例中22例随访10年

     

  •  

    发现未修复桡骨头或未行桡骨头置换者发生肘关节骨关节炎

     


 

Regan 和Morrey(1989):

 

  •  

    伴有桡骨头骨折和肘关节不稳的Ⅱ型冠状突骨折治疗结果较差

     

  •  

    5例Ⅲ型冠状突骨折中,有4例因肘关节僵硬、疼痛和复发不稳致预后差

     


 

* 冠状突骨折分类:

 

  •  

    Ⅰ型 — 冠状突尖骨折

     

  •  

    Ⅱ型 — ≤50%冠状突骨折

     

  •  

    Ⅲ型 — >50%冠状突骨折

     


 

Regan 和Morrey还提出: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可通过肘关节过度屈曲闭合复位;但若过早活动,易产生后脱位或半脱位;且因延长固定时间,易产生肘关节僵硬。

Heim(1998):尺、桡骨骨折(肘关节平面)120例。

 

  •  

    合并冠状突、桡骨头骨折25例:11例初次手术切除桡骨头,8例发生不可逆骨关节炎,另有8例出现肘关节外翻不稳

     

  •  

    鹰嘴骨折合并桡骨头、冠状突骨折者41例:36/41例发生骨关节炎,特别是桡骨头切除者。-----建议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假体置换桡骨头,特别是当肘关节尺侧不稳定时

     


 

由于这类损伤的严重性,常规手术治疗常不能达到足够的稳定,特别当桡骨头被切除时。此时,外固定支架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理想选择。Mckee等及Cobb和Morrey都对初次治疗遗留不稳的 “恐怖三联征”损伤,应用铰链式外支架维持肘关节同心对位,韧带愈合后尽早活动,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但是,两组作者均指出此技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初次治疗成功更有利于改善预后。

治疗方式的选择

原则上,合并不稳定骨折的肘关节脱位需要开放手术修复,主要目的是恢复足够的关节稳定,以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运动弧(屈-伸100°,旋前-旋后100 °)。应尽可能避免延长固定时间到3周,否则再精细的手术技术也会产生肘关节明显的僵硬。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效果极差

保守治疗的标准是:

①肱尺、肱桡关节同心对位

②桡骨头骨折<25%,或无移位,或没有阻止前臂旋转

③有足够的稳定,以允许在固定2-3周内开始早期活动

但此类损伤很难符合上述标准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如不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未处理尺骨冠状突骨折、未修复或置换桡骨头骨折或切除桡骨头,则失败率极高。如Zagorski报告,此类损伤行桡骨头切除后肘关节再脱位发生率高达62%。

“恐怖三联征”规范化手术治疗

修复损伤结构(冠状突、桡骨头、肘关节韧带),并对保守或初次手术处理失败的病例应用关节外固定支架,以重建肘关节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一、闭合复位肘关节脱位

急诊处理先在静脉或全麻下闭合复位

优点:

 

  •  

    改善病员疼痛

     

  •  

    减低软组织结构张力

     

  •  

    降低水肿

     

  •  

    容许复位后摄X片以决定下一步治疗

     


 

在全麻下复位后,在肘关节运动弧范围内测试肘关节的前后、旋转及内、外翻稳定性

二、复位后影像学检查

标准高质量的前后位和侧位X片

CT检查:了解有无冠状突骨折及骨折块的大小、形状

三、开放手术修复

手术指征及禁忌症

1. 手术指征:

 

  •  

    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  

    闭合方式无法达到或维持肘关节同心对位

     

  •  

    闭合复位后在肘关节运动的功能弧(30°~ 130 °内)仍遗留不稳

     


 

2. 禁忌症:

 

  •  

    符合保守治疗标准

     

  •  

    患有内科疾患而不能手术

     


 

手术入路

1.外侧入路

 

  •  

    所有需修复的结构都在外侧(桡骨头、外侧副韧带)时采用

     

  •  

    体位:仰卧位,手臂置于手术桌上,上臂上气囊止血带,压力为250mmHg,肘下垫软垫以便于做切口

     

  •  

    外侧切口

     

  •  

    经桡骨头可显露冠状突前方

     


 

外侧入路显露:箭头指示冠状突骨折块;外侧副韧带自肱骨远端撕脱,外侧髁裸露,其上悬吊部分伸肌总起点和外侧韧带复合体

2.联合内侧入路

 

  •  

    有尺神经损伤表现或肘关节持续外翻不稳定(内侧幅韧带损伤)时采用

     

  •  

    内侧切口

     

  •  

    游离保护尺神经。若术前有尺神经麻痹,则行尺神经皮下前移

     

  •  

    如有必要,可剥离屈-旋前肌群,然后修复

     

  •  

    着重修复内侧副韧带明显的撕裂

     

  •  

    如内侧副韧带撕裂, 可直接观察尺骨冠状突;若未撕裂,可通过劈裂屈-旋前肌群观察冠状突

     

  •  

    假如冠状突足够大,内侧副韧带止点可能保留在附着状态

     

  •  

    如通过外侧不能修复冠状突,则可通过内侧入路直接修复

     


 

3.后侧入路

体位:侧卧位,气垫、腋枕放于体侧。肘关节自然屈曲,以beenbag支撑,可推动肘关节向后呈半脱位。

修复原则

 

  •  

    由深到浅

     

  •  

    在外侧入路显露下:

     

  •  

    冠状突→前关节囊→桡骨头→外侧韧带复合体→伸肌总起点→内侧副韧带(肘关节伸直旋后位不稳时)

     


 

1.冠状突骨折的处理

有两种入路方式可显露和固定冠状突:外侧入路、内侧入路。位置较深,特别是从外侧入路显露时,故必须首先处理。根据骨折的大小及相应损伤选择固定方式。

外侧入路:

 

  •  

    向远侧延长切口可增加显露

     

  •  

    通过桡骨头骨折缺损可观察冠状突

     

  •  

    切除桡骨头会明显增加显露并有利于固定冠状突骨折

     


 

内侧切口:

 

  •  

    外侧切口不足以显露冠状突时

     

  •  

    可剥离或钝性劈开屈-旋前肌群,显露内侧副韧带和冠状突。复位固定冠状突骨折后,采用2#不吸收线间断缝合关节囊韧带,可吸收线缝和屈-旋前肌起点

     


 

固定:

 

  •  

    若尺骨仅有冠状突骨折,则直接固定

     

  •  

    若合并尺骨近端横行骨折,则首先用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冠状突骨折,然后固定尺骨近端,可应用后方解剖钢板,在此基础上以拉力螺钉固定冠状突骨块

     


 

冠状突骨折的Regan-Morrey(1989)分型:

Regan-Morrey分型:

Ⅰ型冠状突骨折发生的机制:存在争议

过去:称为撕脱骨折,认为是前关节囊及肱肌止点撕脱的结果。在肘关节镜下清楚看到冠状突尖为关节内结构,没有软组织附着,前关节囊止于冠状突尖下方5~6mm处。

Regan 和Morrey认为:为剪切机制所致:桡骨及尺骨向后脱位或半脱位时,冠状突撞击肱骨远端而致横行骨折-----冠状突骨折是肘关节发生(后方)不稳的病征。仔细询问有孤立冠状突骨折(X片表现)的患者,可能表述感觉或看到脱位或半脱位的肘关节自行复位。

Ⅰ型冠状突骨折:

 

  •  

    骨折块太小且游离于关节内,难以固定,提示前关节囊可能从冠状突附着部撕裂;

     

  •  

    取出游离骨块,5 #不可吸收缝线缝合前关节囊,通过尺骨近端钻孔至后方打结以增加其稳定性。缝合宽度足够以增加抗拉性,避免缝合过深穿过肱肌损伤肘前血管、神经。

     


 

Ⅱ型和Ⅲ型冠状突骨折:

 

  •  

    Ⅲ型骨折可能累及内侧副韧带复合体

     

  •  

    骨折块大,可前后位固定:

    ① 从骨折块逆行打入一根导针,从尺骨近端背侧穿出,将皮质骨螺钉沿导针从尺骨背侧向冠状突骨块钉入

    ② 若切除桡骨头,可直视冠状突骨折侧面,直接将螺钉从冠状突骨折块向尺骨近端钉入

     

  •  

    用1-2枚螺钉固定,也可用部分松质骨螺钉以使骨折块间加压

     

  •  

    防止螺钉尖突出至冠状突前方在肘关节屈曲时撞击冠状窝

     

  •  

    如骨折粉碎,无法采用螺钉内固定,则运用相同的前关节囊张力带技术(同Ⅰ型冠状突骨折),5 #不吸收缝线优于钢丝

     


 

2.桡骨头骨折的处理

 

  •  

    桡骨头是对抗外翻应力和后脱位的重要结构,在此类损伤中,内侧副韧带常常撕裂,则桡骨头对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更为重要

     

  •  

    主要目的是内固定桡骨头、颈骨折,恢复肘关节稳定性

     

  •  

    桡骨头骨折的修复与其他骨折的修复方式一样

     

  •  

    内固定必须足够牢固,且不影响前臂旋转

     


 

桡骨头骨折的Masson(1954)分型:

Ⅰ型----<25%的边缘骨折,无移位

Ⅱ型---- 桡骨头部分骨折,伴移位

Ⅲ型---- 桡骨头全部骨折

Ⅳ型---- 桡骨头骨折伴肘关节脱位

桡骨头骨折的处理:

 

  •  

    不推荐切除桡骨头骨折块,但≤25%的桡骨头边缘骨折块有时可切除

     

  •  

    采用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

     

  •  

    Herbert钉:

    优势:直径小、骨折块间加压

    安置部位:桡骨头非关节面的环形部位(该处不与尺骨近端相接触,也称安全区,可通过桡骨茎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垂直线来确定)

     

  •  

    钻孔缝线固定

     


 

桡骨头骨折的处理

 

  •  

    若桡骨颈有骨折,可采用T 型或蝶形钢板固定,安置部位也在安全区

     

  •  

    若存在成角畸形,桡骨头在离心状态下进行旋转,严重者限制前臂旋转——要求解剖复位桡骨颈。

     

  •  

    若桡骨颈固定位置过低,可能产生肘关节不稳

     

  •  

    若固定牢固且骨折愈合,桡骨头坏死很少见,注意保护靠近骨折处的骨间背神经

     

  •  

    保持前臂旋前可增加桡神经与术区的距离。在桡骨头、颈周围小心放置拉钩,应放到骨表面,以防插入肌肉内引起神经损伤。

     


 

桡骨头骨折的实际情况往往比X片上体现的更为复杂。有报道,计划行内固定的桡骨头骨折有20%~40% 因未预计到的困难而改变修复方式,如桡骨头置换。是否行桡骨头置换由手术医生能否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来决定。

桡骨头置换的指征:

 

  •  

    桡骨头骨折粉碎,难以复位(常常是关节软骨面)

     

  •  

    同时累及桡骨颈的粉碎骨折

     

  •  

    骨质疏松

     

  •  

    桡骨头已被切除

     

  •  

    较早应用的硅或橡胶假体:生物力学性能较差,长期观察有磨损现象。

     

  •  

    推荐使用金属桡骨头假体

     

  •  

    多轴桡骨头假体:恢复桡骨近端的三维稳定,独立调节假体的直径、高度和柄的大小

     


 

尝试复位以决定假体的高度,安放假体的高度是提供肘关节稳定以抵抗前后和外翻应力的关键。假体的高度与桡骨颈切除的平面有关,低位颈切除(由于骨折部位原因)需要较厚的桡骨头。拼凑骨折块来估计假体的直径,同时可确定碎骨块是否全部从关节内取出。

3.外侧软组织的修复

外侧深达骨膜的软组织常常被破坏:

 

  •  

    最常见:外侧幅韧带复合体(特别是桡侧尺副韧带)全部从肱骨远端后外侧撕脱, 遗留下骨裸露区域;

     

  •  

    少见的损伤类型:关节囊韧带部分撕裂肱骨外髁撕脱性骨折

     

 

 

  •  

    采用缝合锚钉或打孔不吸收缝线修复到肱骨远端

     

  •  

    对慢性、复发性不稳则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韧带以获得旋转稳定性

     

  •  

    铰链外固定支架有助于软组织修复

     


 

4.关节外固定

完成上述修复后,再评价肘关节的稳定性:

 

  •  

    在前臂旋前位屈伸肘关节,桡骨头在外侧软组织下可扪及

     

  •  

    若桡骨头向后脱位或半脱位,或尺骨旋转不稳,则考虑用铰链式肘关节支架

     


 

5.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

肘关节铰链外支架:允许早期活动,保证肘关节同心复位,有利于软组织的修复。将2.5mm克氏针穿过肱骨远端旋转中心以确定支架中心的位置,支架安置于肘外侧。通过术中透视观察导针的位置是否合适,并可评估关节的稳定性。

术后康复

结束手术前再次仔细检查肘关节的稳定性:

 

  •  

    肘关节的稳定位置是屈肘90°

     

  •  

    前臂旋前位而在屈肘30 ° ~60 °

     

  •  

    前臂旋后位稳定性最差。

     


 

肘后石膏托外固定7天,以防止肘关节后外侧脱位, 且有利于皮肤软组织愈合并消除肿胀。

根据损伤类型决定活动肘关节的范围和时间

 

  •  

    前6周:在前臂旋前位行屈伸锻炼在屈肘90°位做前臂主动旋转运动

     

  •  

    8周时:无限制屈伸运动及力量锻炼

     

  •  

    3个月:运动、工作。这主要针对重体力劳动者,也可根据职业、日常活动确定此时限

     


 

肘关节功能评价

Mayo评分标准(Mayo Elbow Performance):

1. 疼痛 45分

2. 屈伸活动范围 20分

3. 关节稳定性 10分

4. 日常活动 25分

优:≥9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

 

  •  

    复发不稳或脱位

     

  •  

    关节僵硬

     

  •  

    感染

     

  •  

    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复发不稳

 

  •  

    侧位X片显示肘关节后外旋转不稳或肱尺关节间隙不对称

     

  •  

    可采用标准的韧带重建术处理,应用铰链外固定支架而不是延长固定时间

     


 

桡骨头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可致肘关节疼痛、前臂旋转受限、肘关节不稳

处理:桡骨头切除,金属假体植入(除非桡骨头解剖和关节软骨接近正常)

目前,有一种趋势是软组织愈合后切除桡骨头

异位骨化

 

  •  

    相对少见,特别是初期处理成功者

     

  •  

    内、外侧副韧带钙化较常见,可致肘活动受限

     

  •  

    对这类患者采用吲哚美辛药物治疗

     


 

感染

 

  •  

    不常见,处理原则是祛除异物

     

  •  

    表浅感染 —— 常规用抗生素

     

  •  

    关节受累 —— 迅速关节灌注或扩创,全身使用抗生素,桡骨头假体可保留

     

 

来源:整理自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为什么要投稿?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医学之路!是为了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让传播知识成为一种习惯,是“玖玖骨科”让你投稿的理由!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