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骨病百科 > 矫形疾病 >

钢丝捆绑的骨折为什么容易骨不连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18-07-27 15:22  |  浏览量:
  许多创伤骨科医师工作的年头久了,可能都会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经过钢丝捆绑后的骨折,似乎更容易形成骨不连,这个现象是偶然的,还是一种必然的呢?难道钢丝和骨不连存在着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关系吗?基于这样的一种说法,许多医师也许会谈"丝"色变,看来,钢丝和骨不连的关系还真值得探究,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探讨。
    大约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AO技术原理开始在中国大陆普及推广,AO技术的核心也即其原则有四条,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保护血供和功能锻炼。说白了,在当时的唯AO年代,可以说,和文化革命时代最高指示差不多。我们医生上演的全武行主要是看谁的复位好,X片好,也就是如何使骨折的碎片复位到解剖形状。一般来说,对横断型骨折或者骨折粉碎程度不高者,用螺钉钢板、髓内钉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复位,钢丝这时候可能还不用出场。
     可惜,外伤的暴力有时实在是太大,骨折很多都是粉碎性的,有时还很严重,单纯靠钢板或者髓内钉,可能骨折碎片很难复位到满意程度,再则,那些碎片之间也不能产生“加压”啊,怎么办?我们当然就会想到钢丝,用钢丝紧紧地把碎片捆绑起来,第一可以帮助其复位,第二拧紧钢丝还会使骨碎片之间产生加压,多好啊,想得挺美。果真如此吗?
手术做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其实通过钢丝捆绑加压,以上两个目的都不能达到。骨折碎片都是不规则的,骨髓腔是圆的,钢丝捆绑对复位的帮助很有限,而且也很难,你试一试就知道了。因为骨碎片不稳定,所以在碎片之间加压也只是医生的一厢情愿,因为骨头,尤其是皮质骨无弹性,钢丝捆好后,无法借助张力带原理产生自身加压,所以,很快就会松动,使加压的目的根本就无法实现。
     我说话绕圈太大,主要是想说清楚骨不连和钢丝捆绑的关系,现在马上言归正传。由于,钢丝捆绑既不能保证骨碎片的解剖复位也不能产生加压,这两个是骨折愈合特别是产生一期愈合的前提,既然无法保证,骨折愈合当然就打折扣了,也就是说骨不连容易产生了,但是,这还不是钢丝捆绑导致骨不连的主要原因。
     因为用钢丝捆绑,又要解剖复位骨片,所以这些骨片不管和周围的软组织有无相连,即无论其有无血供,我们都要把它们彻底的剥离下来,然后和垒积木一样再拼到一起,希望恢复其固有形态,好啦,这些碎骨片统统地变成了死骨块,你说,它还能长起来吗,我想,这才是钢丝捆绑导致骨不连的真正原因。还有,别急。
     以上原因能全部解释钢丝和骨不连的关系吗,不能,绝对的不能。骨不连形成,除了和医生的观念、手法、技术有关外,和自身的条件也不无关系。那些,开放性、粉碎性的骨折,骨不连的机会本身就比闭合性的横断骨折大,这是由其自身骨折时的暴力机制决定的,当然,横断骨折肯定用不到钢丝出马,而粉碎性的要想解剖复位,肯定要用钢丝。说道这里,我想表达的是,钢丝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它碰巧了被用到了一个本来就容易骨不连的部位,这不过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认为钢丝是骨不连的全部原因了。可怜啊,钢丝,只有我知道,你其实是被冤枉的,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用可吸收线捆绑也会照样骨不连啊。
 
     以上三个段落,我系统阐述了钢丝和骨不连的关系,希望大家仔细揣摩。
     有的人说,康医生,你说的不对,用可吸收线就不容易产生骨不连,可能你看到是这样,但我认为,我们要系统分析原因,近8年来,国内创伤医生都对BO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即在骨折治疗中要贯彻保护血供的概念。如果你在用可吸收线捆绑时,仅仅是防止骨折碎片移位过大,不破坏骨片和软组织的联系,保证了骨碎片的血液供应,当然术后发生骨不连的机会就会小得多,但这不是可吸收线的优点,记住,如果,你用同样的理念指导,用钢丝捆绑,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骨折端的稳定性主要还是依靠髓内钉、钢板或者外固定支架。
     也有医生说,钢丝固定时,因为还要同时配合使用其他的钢板或者髓内钉,因材质不同,钢丝和其他内固定材料之间产生了电位差,导致电解发生,化学物质侵蚀骨头,所以骨不连。想法很奇特,不过,你要是看了我的文章,也许就不会产生这种滑稽可笑的外行想法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钢丝和骨不连确实有关系,但不是造成骨不连的全部原因。
 
    请勿转载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