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骨病百科 > 足踝疾病 >

什么是跟腱断裂?应该怎么治疗?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18-08-10 11:34  |  浏览量:
  • 什么是跟腱? 跟腱是位于小腿与足跟之间的一条肌腱(肌肉的末端的「筋」,起着与骨骼相连的作用),长约 15 cm,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腱在足跟上方约 15 cm 处融合形成。 跟腱的主要功能是使小腿弯曲和使踝关节跖屈,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结构。直立、站稳、跑跳等动作在跟腱断裂后均不能完成。 由于暴力等外力作用容易引起跟腱断裂。 跟腱断裂多见于哪个年龄的人群? 多发于 30-50 岁的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 35 岁。
  • 症状

    跟腱断裂有什么表现?

    有些人受伤时可听见跟腱断裂的响声,之后出现足跟部疼痛、肿胀、瘀斑,行走无力,不能提跟。体格检查时,脚后跟上方(即跟腱断裂处)有压痛,并且可扪及凹陷感。

    跟腱断裂有哪些类型?

    根据跟腱断裂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发性断裂和外伤性断裂。前者多在运动时突发断裂,伤口为极不整齐的乱麻状撕裂;后者多为切割伤或刀砍伤,为污染较轻的开放损伤。

  • 病因

    为什么会发生跟腱断裂?

    多为暴力作用所致。

    直接暴力作用即暴力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如重物打击跟腱,可使跟腱挫伤、部分或完全断裂,常同时有皮肤损伤。

    间接暴力作用即暴力不直接作用于受伤部位,而是通过传导、杠杆、旋转、肌肉收缩等使肢体受力部位的远处发生损伤,如高处落地姿势不当等导致小腿三头肌剧烈收缩,使跟腱被撕裂损伤。

    哪些人更容易发生跟腱断裂?

    跟腱断裂的高发人群是运动员。既往有跟腱损伤或跟腱炎等相关疾病者更易发生跟腱断裂。糖皮质激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对跟腱断裂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先天性胶原异常、感染性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内分泌类疾病、神经功能异常、激素水平异常、年龄增大、高温、肌腱钙化等均可能导致跟腱发生断裂。

    跟腱断裂发病有男女差异吗?

    男性发病率高,约为女性的 4-20 倍。

    跟腱断裂的发生与季节气候有关么?

    冬春交接和夏秋交接时是跟腱断裂的高发时节。可能和此时气候由不适合户外活动转为适合户外活动导致活动量加大有关。

  • 诊断

    怀疑跟腱断裂应该做哪些检查?

    运动受伤后怀疑跟腱断裂时,首选超声检查,可明确跟腱是否断裂及断裂的位置。后续可行核磁共振成像(MRI)进一步检查判断跟腱变性的程度。普通 X 线平片可用于判断是否伴有骨折。

    跟腱断裂如何诊断?

    (1)患者多有运动受伤病史,受伤时脚踝后方有棒击感,可听到跟腱断裂的响声。

    (2)足跟部疼痛、肿胀、瘀斑,行走无力,不能提跟。检查可扪及跟腱后方凹陷。

    (3)B 超检查可探到跟腱损伤的部位、类型。

    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特殊体征、B 超等检查结果即可做出诊断。

  • 治疗

    发生跟腱断裂要做哪些紧急处理?

    (1)制动。一旦怀疑有跟腱断裂,要立即停止运动,禁止走路,避免伤害的进一步加重。

    (2)固定。可以用棍棒绑在脚背,将脚固定在跖屈位,这样跟腱所受应力最小,避免进一步损伤。

    (3)冷敷。用冰袋冷敷患处,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与组织液的渗出,可以明显地减轻疼痛与肿胀。

    (4)就诊。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

    跟腱断裂如何治疗?

    医生根据检查确定的某些非完全跟腱断裂者,可以在踝关节悬垂松弛位(这时候跟腱最放松)用石膏固定 4-6 周,然后加强功能训练,可自行修复。最初使用较长的、过膝关节的石膏,将膝关节限制于屈曲状态,而踝关节限制于跖屈状态,以最大程度降低跟腱张力。4 周后将膝关节以上部分石膏锯断,更换为短腿石膏(也有的医院直接使用不过膝盖的短石膏)。

    跟腱完全断裂者,是尽早手术缝合跟腱还是保守治疗,需要根据医生的经验判断。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跟腱断裂的手术费用大概多少?

    跟腱断裂的手术费用每个医院不同,一般 1000-3000 元不等。加上医药费、材料费等,住院期间的费用总共大概 10000 至 15000 元(数据来自 2015 年湖南省某三甲医院)。

    跟腱断裂接受手术后会有后遗症吗?

    后遗症是指经过治疗无法彻底治愈而留下的后遗症状,如高血压中风留下瘫痪,小儿麻痹症留下肢残。

    跟腱断裂术后发生后遗症很少,一般均可恢复正常生活。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发生跟腱挛缩,走路姿势稍微改变。

    跟腱断裂手术后有什么并发症?

    并发症是指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引起另一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即为并发症,如消化性溃疡可能有幽门梗阻、胃穿孔或大出血等并发症。

    跟腱断裂术后最多见的并发症是伤口感染和跟腱再断裂。跟腱再断裂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均与意外摔倒或未按康复计划执行有关;感染一般发生于术后 10~30 天,合理换药可使伤口较早愈合。

    跟腱断裂后需要石膏固定多久?

    一般需要石膏固定 6-8 周。

    跟腱断裂术后要多久恢复?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康复所用的时间不同。跟腱断裂后的恢复情况与年龄、体质、受伤类型及程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恢复越快。通常认为 6 个月后可以恢复正常运动,但一年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有二次断裂的危险。

    跟腱断裂术后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外固定期间(即打石膏期间)和拆除外固定期间(拆掉石膏后)。

    (1)外固定期间的康复训练从术后首日即可开始。此时可活动足趾,既可防止足内肌的萎缩,还有一定的消肿功效。但要注意,绝对不可活动范围过大而引起踝关节活动。一般外固定的时间是 6-8 周,有些医院开始是跖屈位长石膏固定,3-4 周后改短石膏。短石膏期间可以做高抬腿,加强大腿肌肉的练习,锻炼时要注意不要滑倒,要避免伤脚的前脚掌着地。

    (2)拆掉石膏后患者会感觉轻松不少,但这时还不能急于走路。此时很容易发生跟腱二次断裂,要绝对避免前脚掌的突然发力。要慢慢练习跖屈(勾脚尖),循序渐进,切不可急躁。

    目前针对康复的研究较多,医生可能根据不同的康复方式决定康复开展的时间。

    跟腱断裂后出现患侧肢体肿胀该怎么办?

    刚受伤后急性损伤期,冰敷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康复阶段出现肢体肿胀时,温水泡脚、抬高患侧肢体、加强足趾运动、主动收缩小腿肌肉等均可有效缓解。

    拆了石膏后患侧跟腱粗且硬,这是正常现象吗?

    刚刚拆除石膏时大部分朋友会发现自己的伤脚很肿,跟腱处粗且硬,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时的跟腱愈合了,但还不是正常的组织结构,是纤维化的瘢痕组织,弹性较差,所以粗、硬,跟腱粗硬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是正常的, 随着组织重建的完成,跟腱会逐渐变软、变细,但未必能完全恢复。

    跟腱断裂术后拆了石膏,医生说要穿高跟鞋,为什么?

    穿高跟鞋时脚处于跖屈状态,跟腱松弛不受力,可以防止发生跟腱二次断裂。要慢慢降低鞋跟的高度,逐渐练习脚部的背屈,不可直接穿平底鞋,否则有跟腱再断裂的危险。

    跟腱断裂术后要复查吗?

    手术后 6-8 周于医院拆除石膏,此时要做B超、X线等检查,观察愈合情况。若愈合情况良好,最初三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半年复查一次即可。若愈合情况不佳,则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跟腱断裂术后伤口一直有液体渗出,要去复查吗?

    跟腱断裂术后,一般来说两周即可愈合拆线。若出现伤口迁延不愈,有渗出物、红肿等现象,可能是出现了伤口感染,应去医院复查。

  • 生活

    跟腱断裂后还能打篮球吗?

    跟腱断裂后能否较好地恢复功能,与年龄、体质、受伤类型及程度等有关。如果受伤程度较轻,恢复较快,一般不会明显影响运动能力。但若受伤程度较重,则运动功能可能受影响。跟腱断裂后一年内最好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有二次断裂的危险。

    跟腱断裂术后伤口结痂了,沾湿了,会影响愈合吗?

    一般来说,伤口能不能沾水取决于是否已经拆线。伤口完全愈合后才会拆线,这意味着拆线后伤口已经完全长好,是可以沾水的。拆线前最好不要沾水,否则有感染的可能。

    跟腱断裂术后的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跟腱断裂行手术治疗后无特殊饮食宜忌,应选择优质蛋白饮食,多食肉、蛋、奶等食品,加强营养的补充。

    跟腱断裂术后,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跟腱断裂行手术治疗后,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包括心理护理、患足护理、防止跟腱再断裂、术后康复四方面。

    (1) 心理护理:病人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切勿盲目悲观,积极按计划执行康复训练,保持心情的愉快。

    (2) 患足护理即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一旦出现伤口有渗出物、红肿等异常,要及时找医务人员咨询。需要注意的是,伤口在愈合过程中一般会出现痒的情况,固定敷料的胶布粘在皮肤上也会使病人感觉痒,只要程度尚可接受,一般并无大碍。另外,冰敷和抬高患肢可以减轻疼痛和水肿。

    (3) 防止跟腱再断裂即不要剧烈运动,切勿强行拉伸肌肉。防止摔倒,可用轮椅、拐杖等辅助行走。避免前脚掌的突然发力,是防止二次受伤的关键。

    (4) 术后康复治疗是分阶段进行的,要严格按计划执行。

  • 预防

    跟腱断裂该如何预防?

    (1)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便将身体调节到最适宜的状态。

    (2)运动中需要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如踝关节处用护套保护等。

    (3)慢慢地增加运动量。

    (4)如果运动中出现疲劳或疼痛,要及时休息,不可超负荷运动。

    (5)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勿用蛮力。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