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骨病百科 > 足踝疾病 >

孩子扁平足?4岁之后才知道!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18-07-24 17:23  |  浏览量: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flatfoot)指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异常,导致足内则、外则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都为平足症。

顾名思义,就是脚掌比常人要平且扁。正常宝宝的脚掌的内侧及中间部分隆起向上,形成了纵、横两个弓。没有足弓的宝宝,今后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力也将受到影响。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往往双脚站立和行走时易于疲劳,小腿容易酸胀,严重时膝关节和腰部也会有不适感。

值得注意的是,平足不等于平足症,也不是所有的平足都需要治疗。如果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就被称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疗。其实,平足的人很常见,而平足症并不常见。很多平足者特别是儿童平足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治疗,只有少部分儿童平足可能会逐渐引起整个身体体态的变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并足部骨结构异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联合等。

宝宝扁平足是很常见的

有的家长发现宝宝的脚底板平平的,就会担心宝宝会有扁平足的可能。其实,婴儿足部脂肪丰富,大多为扁平足。婴儿扁平足是很常见的。首先,宝宝的骨头和关节仍然很有弹性,所以当他们站立时就会平足;同时,宝宝脚底堆积的脂肪也会使足弓变得不明显。宝宝的这种“平”足会一直延续到6岁,直到他们的脚变得较硬,足弓才会显现。

鞋子过小易诱发扁平足

有医生做过统计,扁平足的发病率与宝宝的体重成正比。因为宝宝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手脚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胖宝宝足部的肉肉比较多,如果鞋子小,肉挤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扁平足。

因此,宝宝3岁左右后,鞋子一般在3~5个月左右就应该更换了。

如果你家的宝宝比较胖,那么尤其需要一双好鞋。宝宝鞋子的材料、形状、高低、轻重都有讲究。建议爸爸妈妈给宝宝选择轻便的鞋子,鞋子紧贴脚底板。皮鞋底部应随着脚底板的线条有轻微弧度,而运动鞋则需要透气耐穿,不要太厚。

此外,除了鞋子的长短,宽度也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当宝宝穿好鞋子后,妈妈用手指按压鞋面前部,看看脚趾和鞋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活动缝隙。对于胖宝宝来说,早点在鞋子里垫一个足弓垫并没有坏处。

孩子4岁以后可以做专业检查

张女士的儿子刚刚1岁,正在开始蹒跚学步,但是最近张女士发现,孩子的脚掌平平的,走路的时候也有点一晃一晃,张女士在想这是不是老人说的“鸭屎蹄”(扁平足)?她急忙带着孩子到中山一院就诊。

专家表示,经常能够遇见像张女士这样的家长,慌慌张张地抱着刚刚学走路甚至出生不久的孩子来求医,怀疑孩子得了扁平足。实际上,儿童的扁平足一般要到4岁左右才可以诊断,这个年龄之前的宝宝们足弓被厚厚的脂肪层覆盖,通常会形成假扁平足现象。

而四岁后的儿童,足弓慢慢形成,但足部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扁平足情况比较容易出现,但程度各有不同。如果孩子的足部发育没有特别异常的情况,家长最好在他4岁时带孩子到有足部检测仪器的机构做一次专业检查,如有异常可做早期干预。如果在6岁时仍出现明显足弓下塌,则要考虑为扁平足了。

另外,宝宝学会站立后,爸爸妈妈也不要急着让宝宝学走。因为,在足弓尚未较好形成的情况下,宝宝勉强练习走路,全身重量压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过重而逐渐导致扁平足。

贴士:雪地靴、高跟鞋不能长期穿

梁女士是一个“潮妈”,当下流行的衣服、鞋子她几乎都有,在打扮自己的同时,也不忘让自己的女儿小雅提前进入“潮流前线”。最近,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打给女儿穿上新买的高跟鞋后,发现她走路有些外八字,仔细查看了女儿鞋子大小,可是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慎重起见,梁女士还是带着女儿到医院咨询医生。

虽然目前还没有接诊过因穿鞋直接导致骨骼变形的患者,但是在英国有专家指出,英国近年患脚趾畸形、脚痛等病症的女性数量急剧上升,调查后发现,高跟鞋是罪魁祸首。

虽然中国还没有相关调查数据,但是对于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雪地靴、高跟鞋肯定不能长期穿着,应和其他鞋子交替穿,这样才能让足部得到休息。

另外,孩子做不同的运动时应该选择不同的鞋,不能“一双鞋打天下”。而对于很多学校上体育课常用的“白饭鱼”(即白布鞋),建议家长赶紧抛弃。因为“白饭鱼”的鞋底一般由一层橡胶做成,鞋底厚度不到4毫米。这种鞋底太平,没有足弓位,非常容易使足弓塌陷。加上鞋底太薄,脚底缺乏支撑,也会导致孩子走路容易疲劳。“白饭鱼”对孩子的足部有弊无利,尤其是对于正在发育期的儿童危害更大,因此家长应赶紧让孩子远离“白饭鱼”。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