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认识误区与治疗选择
人到50,不但是有50肩,很多人还会有足跟痛,这可能与体重有关,过度行走运动等有关,但更多的是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所以想借助这个平台,将足跟痛这一概念进一步解释一下。
误区一:概念的明晰
足跟痛又称跟痛症,跖筋膜炎,
按部位分为跟跖侧痛和足跟后部痛
足跟底部痛: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足底外侧神经第一支卡压症,跟骨骨刺,跟骨应力性骨折
足跟后部痛:跟腱滑囊炎,非止点性跟腱炎,止点性跟腱炎
误区二:足跟脂肪垫炎
1921年Teitze描述:蜂窝织型弹力纤维隔完整包绕足底脂肪组织形成这一结构,每次足跟着地是产生相当于110%体重的应力,跑步提高至体重的250%,40岁以后,脂肪垫软化变薄,吸收震动能力减弱。
足跟痛是不是脂肪垫出了问题,比如发炎了,劳损了?
中央足跟疼痛综合征(跟骨脂肪垫萎缩):足跟表面软化变平,可出现红斑或炎症反应,脂肪垫相对足跟变得不稳定,合并跟骨与跟骨垫之间的滑囊炎。
误区三:跟骨骨刺
正常没有足跟痛的人里,有40%在足跟底有骨刺;有足跟底痛的人,则有60 - 70%有骨刺。所以,骨刺并不会引起足跟底痛,而且足跟底痛痊愈时,骨刺仍然存在。跟骨下骨刺本质是足底肌肉骨化性肌炎的一部分,而不是跖筋膜。
疼痛的诱因
1.高跟鞋造成小腿三头肌过紧
2.步态及走路姿势的改变,造成身体不平衡
3. 反复的活动,过度使用一侧肢体
4. BMI过高,或怀孕等造成的体重增加
5.马蹄足等足部的畸形
6. 赤足行走及长期站立工作
跖腱膜的解剖
跖腱膜由起源于跟骨结节前内侧面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纤维组织构成
跖腱膜缺乏弹性,最大限度可延长4%,
“卷扬机”效应:站立时,组织背伸,沿跖筋膜的张力增加,使足纵弓抬高
行走时,卷扬机效应集中在“跖腱膜”起点
真正足跟痛的原因——跖腱膜病
卷扬机效应:背伸并外翻踝关节,同时最大限度地伸直跖趾关节,可引起疼痛。可以考虑跖筋膜炎。
多见于跑步运动员,表现为晨起和休息后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可缓解(静止后运动障碍)
近端跖腱膜炎
6-10个月保守治疗成功率为90%,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推荐诊断为跖腱膜炎患者在外科手术干预之前至少行6~12个月非手术治疗
跖腱膜特异牵拉训练
目前证明是最有效的手段,保持踝关节和足趾被动背伸位,并牵拉按摩跖腱膜。治疗8周,前3周塞来昔布和支具治疗。
保守治疗—阶段1(发病0-3个月)
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的挛缩已被证实与本病有关,患者一侧有症状,但双侧都会有挛缩(马蹄足)
拉伸腓肠肌和足弓,让患者保持牵拉15~30秒,每天进行2次
第一阶段其他治疗
具有足弓杯的足弓垫,单纯足跟垫或高跟鞋会增加远端跖筋膜的张力。
NSAIDS药物
冰冻的水平在足下滚动
离子导入和超声短期有效,治疗意义不大
保守治疗—阶段2(发病超过3个月)
在考虑手术前,强烈建议声波(体外冲击波)作为治疗跖筋膜病的首选
定制矫形器:高弓足选用更软,更舒适的鞋垫,扁平足使用较硬,具支撑作用的衬垫
注射治疗:封闭,富血小板血浆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