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足症
病因
一、先天性平足症的致病因素有:
1、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1跖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
二、后天致病因素有: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病理改变
平足症根据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易变性平足症(flexible flatfoot):即姿态性平足症。比较常见,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可立即恢复正常,长期治疗效果满意。
2、僵硬性平足症(rigid flatfoot):即痉挛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手法不易矫正。往往合并腓骨肌痉挛。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肌及第3腓骨肌痉挛。严重者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足前部背伸,跟骰关节外侧皮肤松弛,足外侧形成皮肤皱褶。
临床表现
年幼儿童多无症状。往往因鞋底异常磨损才引起家长注意。肥胖患儿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时,出现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适。通常不负重时足弓尚存在,但负重检查可发现足纵弓降低或消失。临床上可分为三个类型,但均要在负重时观察足纵弓的改变,轻型:足纵弓降低;中型:足纵弓消失;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时出现跟腱短缩及后足外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侧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
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白粉纸染和足印检查,足印纵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变宽,有时跟部也变宽。X线检查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变大,12岁以后显示骨桥形成。根据以上的检查,诊断基本可以明确。
鉴别诊断
平足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别。当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外因副舟状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术后并发的扁平足,还要排除神经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根据发病年龄、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X线检查,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轻、中型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滩、草地上行走,训练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对足跗间关节的稳定作用和提高足纵弓。也曾推荐穿各种矫形鞋,希望矫正扁平足。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扁平足并没有矫形作用。只能减轻局部不适和疼痛。因此,对有症状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龄在10岁以下者,可采取被动或主动牵伸小腿三头肌、缓解因该肌痉挛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适。穿鞋底后内侧加厚0.3~0.6cm的Thomas矫形鞋,或在鞋底内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纵弓支持垫,均能减轻或消除疼痛和不适,但无矫形作用。
二、手术治疗适应证:非手术治疗不能解除疼痛,且影响负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龄>10岁者。手术治疗方法有肌腱移位、韧带紧缩等软组织手术,也有跗间关节融合,三关节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术,但是,单纯软组织手术、单个跗间关节融合术因疗效不好,已被摈弃。目前多倾向于软组织和骨性手术联合应用,其疗效则明显提高。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