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骨病百科 > 足踝疾病 >

扁平足就是平足症吗?--谈谈平足症的防治

来源:未知  |  发布时间:2018-07-25 10:24  |  浏览量:

背景:平足症(flat foot),俗称扁平足,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易疲乏或疼痛的一种常见的发育性或继发性畸形。出生时扁平足普遍存在,出生后10年内纵弓自发形成,成人发病率20%。香港的一项研究表明:4-12岁的儿童中,三成患有扁平足或足部其它问题,其中4-8岁的儿童超过六成患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足。扁平足因为足弓的降低和消失,会影响正常行走。此外,足部血管神经受压,走路走得久或者站得久就会比一般人累。与此同时,因为足底变平,使人的下肢对全身的支撑机能明显降低,身体的重心偏向内侧,由此迫使全身和脊柱的机能都发生改变,从而发展为平足症。

病因:

   先天性因素:足骨结构畸形(舟骨结节过大、跗骨桥、副舟骨、第一跖骨过短);肌肉或韧带发育异常。

   后天性因素:外伤所致的骨及软组织畸形;足跗骨化脓性感染所致骨破坏;长期负重使得足部肌肉疲乏无法维持正常足弓;足肌瘫痪、纤维化萎缩;高跟鞋穿的过久;退变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非特异性关节滑膜炎等也可引起。

表现:

1、距下复合体的过度外翻:即后足外翻和中足扁平。足纵弓低平,足印腰部增宽,并可有足外翻、足舟骨结节塌陷向内突出。若为痉挛性平足,可有腓骨长短肌痉挛,足固定于外翻、外展有时背屈位。

2、合并跟腱短缩、僵硬性平足症行走易疲乏及疼痛,踝关节前内侧疼痛、肿胀,尤其是长时间站立、走路时疼痛更加明显,甚至影响走路,而休息后疼痛减轻。

3、若早期没有发现,直到青春期以后才发现。由于体重和活动量的急剧增加,足部的软组织反复地受到过量的负荷,而产生慢性足部肌肉拉伤、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跖痛等并发症。严重者还会引起骨性关节炎。 

诊断:

1、不同程度存在久站、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等外观异常,局部肿胀和压痛,休息可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具有家族史、遗传史。

2、足印迹试验示足纵弓空缺或部分消失,比如说在地上撒上一层面粉,让宝宝踩上去,再看踩过面粉的脚底,一般来说,正常脚的足内缘不应触地,所以不会沾上面粉,而扁平足的大部分足底或全部足底会被面粉覆盖。

3、X片示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大,12岁以后显示骨桥形成。

4、需要注意的是,出生时柔韧性平足症普遍存在,应该与先天性垂直距骨鉴别,后者的距下复合体不能反转,无法通过被动操作产生纵弓。

治疗:

1、功能锻炼,如用足跖行走,屈跖运动,提踵外旋运动。

2、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虽然尚无证据表明穿鞋和支具对足弓的形成产生任何积极影响,甚至有发展中国家研究认为穿鞋儿童平足症的发病率高于未穿鞋儿童,但对于需要短期缓解症状的患者而言,矫形鞋或鞋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鞋底跟部及弓腰要窄,鞋帮要紧,鞋底腰部内侧半垫高2-3mm,以恢复足纵弓,托起距骨头,鞋跟内侧本延长至足舟骨,并较外侧半加厚3-6mm,鞋垫可用铝钢、塑料或人造革制成,要求与矫形鞋相同。

3、痉挛性先天性平足症可在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待腓骨肌松弛后切除骨桥,矫正畸形,无法矫形时可以行三关节融合术。

4、一旦出现距骨头下方的负重痛、胼胝痛或并存两种疼痛,就可判断跟腱挛缩,因为挛缩的跟腱在行走时妨碍踝关节正常背屈。通过跟腱延长锻炼程序来提高踝关节活动范围以减轻症状。若锻炼效果欠佳,可以考虑进行跟腱延长术。有严重足部畸形时,需要行跟骨后移截骨术。

预防

1.    幼儿注意营养,避免长时间站立。

2.    改变各种易使足部韧带劳损、肌肉过度疲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发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要避免参加负荷过重的劳动和体育运动。已经有过扁平足症状发作的青少年,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浸泡后作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足弓疲劳的恢复。

3.    一般来说足弓有几层保护结构,骨骼构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线,韧带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扁平足都不占优势,因此肌肉便成为了维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线,也是最主要的防线。加强足部肌肉锻炼,如在沙滩或草地等柔软地面赤足步行,也可以赤足在斜板上做步行练习,尽量以足尖或弓起足背的方式站立等以锻炼足部肌肉,另外,锻炼足部及小腿的肌力,尤其是胫骨后肌的锻炼,可以改善足弓塌陷的状况。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高抬腿及跳跃运动,以及攀登活动,使足弓的肌肉和韧带充分锻炼。

综上所述,出生就有的扁平足并不等于影响生活的平足症,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疗。如果扁平足者合并有疼痛等症状时,就被称为平足症,才可能需要治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平足的人很常见,而平足症并不常见。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扁平足都叫平足症。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代表网络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方联系。